【私募制度規則解讀(轉載)】私募備案應摒棄簡單“保殼”思維
協會歡迎行業專家、律師及媒體對協會發布的私募基金相關制度規則進行深入解讀,我們將挑選部分文章在官方微信公眾號上轉發。所轉發文章不代表中國基金業協會觀點,僅供大家參閱。如您有文章推薦,請發送至maojy@amac.org.cn。
今天轉發私募基金制度規則解讀文章:《私募備案應摒棄簡單“保殼”思維》,該文被中國政府網轉載,引起行業高度關注。
私募備案應摒棄簡單“保殼”思維
近期,私募基金行業掀起“保殼熱”。一些券商、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服務機構推出所謂“保殼”“賣殼”等一條龍服務,讓部分沒有開展實質業務和從未發行新產品的“僵尸”私募基金公司看到保住私募基金管理業資質的希望。然而,這些舉措對行業長遠發展并無裨益。私募備案應從根本上摒棄簡單的“保殼”思維。
“保殼熱”源于近期基金業協會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若干事項的公告》,明確私募基金發行新的私募產品須提交律師事務所出具的相關法律意見書,限定期限前未備案產品將被注銷牌照等內容。這被部分業內人士解讀為清理“僵尸”私募之舉,“保殼熱”也隨之而來。
基金業協會統計顯示,截至目前,已登記但未開展實質業務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超過1.7萬家,占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總量的69%。這些未展業的私募基金中,有的在業務準備中,有的則是“掛羊頭賣狗肉”,辦起了P2P平臺或從事所謂股權眾籌活動,有的并無開展業務意愿,而是利用過去發放的紙質登記證明進行非法自我增信、倒賣“殼資源”。從這個意義上看,監管部門出臺新規清理“僵尸”私募十分必要。
但是,簡單、機械地以“保殼”來應對新規,實際上還是審批制下的思維慣性作祟,不利于私募行業長期的健康和規范發展。牌照、殼資源是審批制下的概念,既然私募基金已放開審批,實行“陽光化”備案登記管理,又何來“殼資源”?又怎么需要“保殼”?在“保殼”思維的背后,有應付新規的僥幸心理,有不愿專心從事私募主業的虛假心理,也有繼續依靠“殼資源”炒作獲利的投機心理,市場應堅決摒棄。
為此,監管部門應明確,不為私募基金“背書”和增信使用,讓市場無形之手成為調節私募管理人以及私募產品數量、質量的真正尺碼,讓私募基金業績成為投資者選擇產品的主要依據。新規取消私募基金管理人電子證明和紙質證書,明確此前發放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紙質登記證書和電子證明是主要用于私募基金管理人開立相關賬戶,并無法律效力,有利于正本清源,打擊部分機構非法自我增信。
放在更長遠的視角看,登記備案只是私募基金自律管理的第一步,絕不是“一備了之”、一勞永逸。從外部因素看,完成登記手續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應持續履行基金產品備案、按要求向投資者進行信息披露以及向基金業協會報告更新季度、年度和重大事項信息等義務,主動接受自律管理。從內部因素看,私募基金管理人應繼續苦練內功,專心提升投研技能,用長期優異的業績回報投資者。
而對于券商、律所等中介服務機構來說,新規下放權力,要求備案時需出具相關法律意見書,并不意味著一場“保殼”盛宴開啟。這些中介機構應珍視自身商譽和信用記錄,審慎選擇私募業務合作對象,審慎評估私募的資質以及相關風險,做好后續風險處置預案和責任安排,避免相關風險外溢或損害各方合法權益。(作者:經濟日報 周琳)